SCG 客戶服務專區 service@e-sinew.com
樞紐科技顧問
編輯群

2022食品產業趨勢

2022/02/06
回專家觀點列表

本篇亦刊載於食品資訊第307期p16~20

2021對台灣來說是一個很大的衝擊年,疫情升級後至今尚未解封,年度卻已近尾聲,望向2022年,無論疫情是否結束,與病毒共存應該是大家都有的認知了,然而除了疫情之外,其實企業還有很多議題需要關注,我們來看一下2022年該關注的議題還有哪些?

Inflation 國際趨勢

首先,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UNCTAD)2021/9/15公布,全球2021年預料經歷近五十年來最快的經濟復甦(成長5.3%),但警告說已開發和開發中國家兩者的不平等持續擴大,可能削弱經濟復甦力道,但報告預估全球2022年的經濟成長可能放緩至3.6%。

路透報導,鬆綁防疫限制帶動各國經濟景氣復甦,卻也暴露出供應鏈各環節人力短缺問題,企業急著補人因應產品或服務需求暴增、找尋貨櫃船把貨運出去、甚至搶燃料好讓工廠維持運轉。隨著原料漲價、缺料又缺工問題持續擴大,景氣反彈步調減緩,正威脅全球經濟復甦。國際貨幣基金(IMF)日前調降全球經濟成長率預測,2022年成長率可能進一步趨緩至4.9%。西班牙、愛爾蘭和瑞典的通膨率紛紛躍上13年高峰,使世界各國央行高度警戒,如臨大敵。根據最新預測,歐元區通膨率年底前可能升抵4%,是ECB目標的兩倍。在美國,供應鏈瓶頸遲遲未消,已迫使總統拜登要求洛杉磯港跟進長堤港,也改採全天候作業,設法讓海上排隊等著進港的貨輪儘快卸下約50萬個貨櫃。

經濟學人智庫(EIU)2021/10/27在最新發表的報告中,預測十項可能對明年全球經濟成長及通膨帶來最大風險的情境,分別為[美中關係惡化兩國經濟脫鉤]、[美國Fed緊縮貨幣速度意外加快導致美股崩盤]、[中國房市崩盤導致經濟成長急遽放緩]、[美國與全球金融環境收緊拖累新興市場]、[新冠肺炎出現新的變種病毒並證明對疫苗具有抗性]、[各地出現社會動盪影響全球復甦]、[兩岸爆發衝突迫使美國介入]、[歐盟與中國關係明顯惡化影響中歐經貿]、[嚴重旱災引發飢荒]、[國與國之間的網路戰,癱瘓基礎設施]。EIU提出的十大風險是環環相扣,當其中一個風險影響程度增強,可能導致另一個風險惡化。

許多專家認定,目前全球經濟風險將大過疫情,對於供應鏈打結的現象將是完美的經濟風暴盤旋著,最新調查顯示,供應鏈受阻不斷推升物價壓力並且抑制產出,美國經濟所面臨的高通膨壓力將持續至2022年。經濟學家認為,供應吃緊、勞力短缺,對經濟造成的風險大過新冠疫情,受訪的經濟學家大幅調升通膨預估以及降低成長預期。

在食品相關產業方面,同樣有供應鏈的問題,美國肯德基的雞翅、雞腿供應面臨斷鏈,另一速食大店麥當勞也積極尋找食材替代品;事實上台灣的速食、炸雞店也經歷原料生雞斷貨危機。塞港引發全球原物料供應秩序大亂,沒人能預判什麼時候能建立供應新秩序。此全球供應鏈持續受阻,加上極端氣候導致農作物產量下滑,這兩大因素帶動糧價走高。而隨著各國重啟經濟帶動需求升高,糧價恐進一步攀升並加劇通膨壓力,現在全球糧價年漲3成,攀10年新高,加劇市場對通膨升溫擔憂。所以通膨是很多專家的預言,如果消費者也如此預期而搶購,那麼現象會更嚴重。從東京牛丼到倫敦炸雞,消費者開始驚覺到[現在什麼都在漲價]。世界各地颳起物價漲風,正形成一股籠罩全球經濟前景的完美風暴。英國雞肉供應商2 Sisters Group警告,便宜食品時代告終,食品價格漲幅可達二位數。就連在經濟疲弱、物價和工資數十年來幾乎不動如山的日本,消費者和企業也面臨一陣「物價震撼」包括驚見咖啡、牛丼這些日常開銷大增。食材替代品議題重要性也跟著增加

不過,與目前的熱門議題通貨膨脹相反,人稱女股神的方舟投資創辦人伍德認為下個經濟大危機是「通貨緊縮」。她說,我們處在一個從來沒有進入過的時代,如今引領創新的五大科技平台:去氧核糖核酸(DNA)定序、機器人、能源儲備、人工智慧(AI)和區塊鏈技術。他們的運用成本趨勢全都是會跌價而非漲價。例如DNA定序,18年前定序整個人體基因組需要27億美元和13年的電腦運算,現在只要幾小時的運算和500美元。另有數據指出,電動車的銷量每增加一倍,車價就可下跌約15%。還好這類跌價是好的通縮,能促進經濟活動,推動創新,供應鏈的景氣周期,現在出現有趣信號。新冠疫情打亂供應秩序帶來當前的商品勞務價格高漲,嚇到有關業者拚命兩倍、三倍地下單擔心搶不到貨。伍德認為,價格漲得太快太離譜,景氣循環很快會急轉直下,原物料商品與其他物價,將急遽下跌。

這是非常有趣且合理的論點,我們不是經濟學家,不知當傳統的通膨確實出現,但遇上新科技下降成本的通縮因素加入時,總體結果會是通膨還是通縮?還是互相抵銷呢?

此外,對於氣候變遷和去全球化等議題,應正視時間緊迫性,以正確且即時的行動來執行。相信許多企業應該已經注意到2026年起開始輸歐的產品會有碳關稅的徵收,而甚至很多國際企業已經要求供應商必要有RE100的永續認證,所有與綠能、綠色、減碳、碳足跡等等相關議題,都已經是所有產業無可避免的焦點議題,台灣是國際產業鏈的一環,勢必要面對。

在特定產業趨勢方面,Taste Tomorrow的一份平台調查顯示疫後的食品相關消費行為排名為:1.高度個人化需求;2.強調植物基;3.重視感官,尤其是視覺嗅覺與味覺;4.最終還是要便利;5.實體數位化的行動是必須的 FrieslandCampina則指出2022的年食品飲料主要三大主軸就是[讓我成為更好的我]、[迷人的奢華體驗]、[菜單上的覺醒]。所謂成為更好的我,主要是針對健康的需求,包括自身免疫力地注重、選擇植物基的流行、關注清淨標示等等的消費者行為等相關議題;所謂奢華體驗,主要是疫情後保留的需求,包括保留要餐廳級的外送(不代表不去餐廳用餐了)、希望所選擇的是物超所值、當然包括感官體驗是真的我喜歡的感官特性(說白了就是要好看好聞好吃);所謂菜單上的覺醒,則主要是在意我到底吃了什麼/選擇了什麼,菜單其實包括成分表,這類別概念包括希望珍惜身邊的人(選好的/健康的/有意義的)、保護地球(永續的選擇)、製造商/供應商是否真的了解我們的價值觀與需求。<strong>食材替代品</strong>議題重要性再次強調。

亞太趨勢

在2022年亞洲經濟成長排序中,誰上修幅度最大呢?根據彭博資訊編纂的最新訪調結果,馬來西亞和印度雖然2021疫情嚴重,但2022年經濟活動的復甦速度可望比先前預估地更快,上修幅度最大。經濟學家上修大部分亞洲國家的成長預測,泰國和紐西蘭除外,他們的成長展望下修至少20個基點,而印尼的展望則無變動。

在一篇[別錯過全球下世紀一半的消費力Don’t miss more than half the world’s consumption story over the next decade: Asia]的專文中,面對亞洲崛起,消費者的消費力增加(至2030年代表10兆美元的消費力),但如何面對亞洲消費者,我們真的了解嗎?面對這個消費者的萬花筒,不只是其龐大的族群,也包括其多元性,因此理解其嗜好與消費行為,甚至是價值觀都是重要課題,所謂的消費行為可能受地域、社會文化、經濟等因素而影響。該文預測,將有1/2的全球中上階級收入的家庭在亞洲,1/2的全球消費在亞洲發生,要抓住這樣的商機,則需要充分了解這區域的多元性與快速變化的消費行為。亞洲城市的消費地圖正在改變,許多企業主要針對各國的城市消費者,後續10年的消費成長80%將來自於城市的消費力,這區域的250大城市將是主力,不過成長力道主要並非來自前50大城市,而是剩下的那200大成長最快,將以每年2%的成長速率超過前50大城市,這區塊類似大陸所說的二三線城市。

亞太是未來全球的重點,但亞太也是一個廣義名詞,我們建議把她分為東北亞、紐澳、中國大陸、印度、東協等五個市場來看,其中經濟影響力最大的是大陸,印度與東協則會是成長最快的市場。印度與東協的部分,我們限於篇幅,我們另文探討討論,在此,我們主要看一下影響最大的大陸市場。大陸經濟放緩已是不爭事實,今年第一季GDP增18.3%,第二季下滑至只增7.9%,第三季再減至只增4.9%,二、三兩季減少13.4%,幅度之大,顯示情況嚴重。在北京大學執教的美國經濟學者帕狄斯(Michael Pettis)接受CNBC訪問說,中國正面臨經濟危機,舊的經濟增長模式難以持續,必須尋找新增長模式;他估計,明年秋天舉行的中共20大將是分水嶺。

彭博資訊報導,北京當局最近對大陸產業界展開一波波整肅行動,要求企業為社會公益服務,不要一味追逐獲利,只圖肥了創辦人和股東的荷包。這種態度轉變震驚全球投資人。有人認為此刻投資陸股風險太大,但也有人認為這對陸股是短空長多。唯一共識是大陸投資環境已變,近期內波動加劇難免,投資人應靈活應變,順應大陸當局政策優先事項趨吉避凶。有「新興市場教父」之稱的墨比爾斯(Mark Mobius)就說:「最近的事件讓我對投資中國大陸資產更加樂觀。這顯示,大陸政府熱中改善競爭力,並針對大型企業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行為大力整頓,這對中小型企業有益。也與領導層熱切創造一個市場經濟的渴望相符。」

麥肯錫的新報告顯示大陸於下個10年具有5兆美元消費成長的商機,根據報告,大陸的中產家庭數多達4億,是歐美的總和。除了這種規模的改變之外,人口統計變數與社會的變遷,再加上數位科技的滲透,大陸市場在十年間有巨大的變化,其多元性、嗜好性與消費行為都值得關注。麥肯錫共整理出七大消費次族群,各有其特殊的價值觀、消費行為與特徵,分別是是數位銀髮族、善感單身族、數位原住民、生態購物者、共享消費族、城市群消費者、國內旅遊族等。雖然大陸消費者的消費與收入成長是確定的,但如何透視、理解與學習大陸消費者各種變化,包括社會的、地域的、人口統計變數的以及科技的層面,這些不同標的的次族群需要更精細的策略,去探討接觸不同收入、不同通路、不同價值觀、不同行為的特徵與需求,我們另文探討。

Navigator的專家預測亞太的健康營養原料2022趨勢,則包括:

    1.CBD熱潮應會下降,雖然CBD的熱潮在過去2年冒出,儼然成為新興的頭選,但隨著各主要國家的主管機關表態(包括中美)是藥品概念的成分後,要隨意添加於食品中,應該會屬於違法的概念,因此所謂熱潮應該會下降,但新加坡與泰國則是屬於開放的國家。

    2.免疫力仍然會是與新冠病毒共存的熱門點,因此薑/菇類/薑黃、VitCD、鋅硒鎂元素、紫錐花、益生菌等等與免疫提升相關的成分或食材都是熱門關注點,據統計,亞馬遜的相關採購成長165%。

    3.減壓與助眠也是重點需求,印度人参(Ashwagandha)就有減壓的特性,科學文獻有報導其中的內酯類化合物steroidal lactones或許是主要的活性成分,益生菌也是主要品項之一,益生菌已衍生出除原本有益腸胃道的功能外,同樣有減壓及提升面免疫力的功能都被報導。

    4.其他關注焦點還包括眼睛的健康、精神健康、體重管理、健康老化等相關原料都有相當成長的趨勢。

國際營養品牌ADM也發表其年度消費趨勢報告,根據其深度研究顯示幾個區隔市場2022年會有成長的空間,提供研發的動能。該調查顯示消費者期待品牌商的解決方案可以協助他們及其家人與寵物們回規正常生活,所以包括從食品、飼料與飲料可以促進腸道健康到植物肉與乳品替代再到生物分解包裝等等,都是需求方向。ADM歸納出8項主要消費者認知趨勢將會是企業研發方向,也是全球市場成長的動能。這8個趨勢分別是:1.滋養完整的自己;2.植物基生活型態;3.微生物群系(Microbiome)作為健全健康的根基;4.清淨與透明的來源;5.寵物的人性化;6.有效且負責任的飼料;7.永續的真髓;8.先進的再生能源與生物解方。

台灣趨勢

整體而言,原物料價格持續上漲,國內食品業者成本壓力愈來愈重,2020年疫情剛開始,一度原物料都相當低,業者也有不少低價庫存,隨著2021年原物料價格沒有下跌,黃豆等原料利差消失,在中長期原料漲價下,食品業者除轉嫁給客戶外(很多還無法轉嫁),也只能積極多角化經營,增加產品附加價值,研究食材替代品以降低原料上漲的壓力。

所以關於台灣大環境的演變,共有五個觀察的重點,分別是[通膨的自我實現預期]效應是否出現、全球供應鏈斷鏈危機是否改善、冬季能源需求提升是否引發效應、疫情是否真能進入共存可控狀態以及各國勞工短缺現象是否舒緩。

很明顯的,消費者的工作、飲食、溝通、休閒、個人健康照護的方式已因疫情產生重大的改變,許多元素將回不去了,好消息是家戶消費增加最多的項目是飲食及娛樂暨媒體,消費減少最多的項目是服飾與鞋類/運動及戶外用品。但如何爭取這增加的比例是買我們家的呢?這就成為我們各企業要努力的功課了。

在調理食品方面,餐飲業因為疫情開始立體營運,內用、外帶、外送中,後兩者已成主旋律,中食市場成為兵家必爭之地,在赴外就餐的外食市場和買食材回家自己做的內食市場之間,就有這個在疫情中逆勢成長的中食市場,舉凡外送、打包帶走和各式調理包、即食包,都屬於中食市場,以方便在家或辦公室就餐,對食品加工業者來說,這等於面臨了餐飲業與通路商自有品牌的夾擊,要突圍,必須找到價值點。而內食部分,其實還有剪刀經濟強勢來臨(剪刀剪開包裝後),無論是RTC(即時煮)或RTH(即時復熱)或RTE(即時食用)等的HMR都是食品加工業可以投入著墨之處。

至於飲料風味選擇上,消費者因應疫情改變,對草藥、花香、香辛等健康概念的熱門風味有所興趣,但疫情趨緩後又被水果與熱帶風味擠到一邊,消費者還是選擇回到熟悉的風味。蛋白飲料方面,仍然以鮮乳、優酪乳、豆漿為首選,因應植物基的概念,豆漿/豆乳/米漿/燕麥乳都有增加的趨勢。

休閒食品方面,因應宅經濟有相當的成長,但以鹹式休閒食品最突出,鹹甜混合也是一個突破點,與保健食材的結合是另一個方向,因為保健食品零食化是從國際吹回來的風潮。

在產業趨勢方面,突圍國際市場成為許多原本只專注台灣與兩岸市場的企業的新思考點(我們接到很多企業來詢問各國法規),這應該主要是因為希望突破目前困境的作為,再加上外貿協會不斷以跨境電商的概念宣傳,但因為包括歐盟、北美、東協、印度、紐澳等市場都會牽涉當地法規的議題,並非只是產品上架電商平台就可以了,因此衍生不少在當地海關被扣關或被當地進口商[綁架]的情境,我們認為無論是走跨境電商還是正貿走出台灣絕對是對的選擇,擴大市場讓雞蛋不放在同一籃子,本來就是企業發展該選擇的路,但是要多理解走出去,不是只有上架即可的功課,貿易4.0除了數位化,更該有第三方持證人的概念。

建議

時序進入新的年度,也同時跨入新常態2.0的概念,疫後超前部署是企業領導人必須採取的重要行動,現在的世界經濟大翻轉,企業想要成功,眼光要看遠,腳步要跨大一點,不要只看明天,要想辦法看後天,敢於嘗試,不懂沒關係,多做幾次就會了,嘗試錯誤幾次就會做對了,也可以找人合作降低錯誤。跨越是必須要做的功課,沒人可以幫你跨越。創新其實往往是未知的、不舒適的、原本不存在的、跳出標準的、甚至沒看過的,創新可以是漸進式、跳躍式、破壞式,但無論如何都必須看未來!創新能力可以培養,但組織創新能力需要管理,而且要符合客戶(消費者)的變動。

我們在此提出如下簡短建議(雖然每個主題都可以再有專文探討):

  1. 抓住一個關鍵的食品企業必須建立的價值觀,也是消費者關注的價值就是如何建立消費者對你的信任,這個信任來自於品質+透明+永續性(quality+transparency+sustainability),無論是面對在地化的消費者,還是國際化的消費者。
  2. 碳關稅與碳稅已是各國政府預備立法的重點,也是上述有關永續的關鍵點之一,因此包括RE100之類的認證,有如一種新興的企業智慧財產,當然原本傳統的企業智慧財產包括專利/商標/著作權/營業秘密仍然是食品企業過去忽略的關鍵競爭力,因此建立企業組織本身適當的無形資本已是跨進21世紀的必備基本功了,再不將之納入經營管理的重點,被時代淘汰已是早晚的事。
  3. 數位化的浪潮本就不可避免,疫情因素更加速所有企業提早面對,但是上電商平台/上外送平台、建立官網就是數位化了嗎?你的經營活動(研發/生產/行銷)與決策有數據化嗎?數位轉型的關鍵在[轉型]不在[數位],這個觀念有多少管理者/經理人真的領略了呢?
  4. CQP(關鍵品質管制點)是歐盟發起的觀念,主要是針對食品的感官品質,非常符合我們推廣的關鍵感官品質的意義,例如目前市場會熱門討論加味蘇打水或能量飲料帶有健康印象,是很好的開發方向,但要加什麼味就是學問了,健康食材+蘇打水或能量飲料絕對是熱門概念,不但是上班族首選也是年輕世代的選擇,此外飲料又是什麼顏色會吸引消費者呢?成為飲料業者的重要功課,這明顯與我們先前探討的視覺行銷(五感行銷的一部份)是企業要研究的部分,其他食品也是一樣,我們後續再深入探討。
  5. 創新方向我們的建議包括有助心理健康的食品/飲料、新奇感官體驗的食品/飲料、個性化需求的食品/飲料、彈性素食、新原料等方向,其實從超前佈署的概念來看,我們更建議思考跨領域科技在食品產業的應用,包括3D列印、區塊鏈的供應鏈、AI/Big data管理、GMO/微生物應用、細胞培養等等都應該納入我們的視野。此外過去只注重技術創新,但不要忘記商業模式創新,也別忽略商品化的鴻溝,包括市調、行銷、智財、法規等等商品化會碰到的議題。
  6. 迎合整體消費趨勢,包括(1).糧食安全成首要考量;(2).創造新消費體驗;(3).消費場域與時間改變;(4).健康重新定義;(5).創新需要新思維;(6).[新常態]誕生等關鍵的消費認知變化,這些是我們企業必須要花時間去融入企業經營與產品開發的過程中的,無論你是針對在地消費者還是外銷市場的消費者。

我們認定雖然全球供應鏈將經歷去中心化、區域化、韌性化的過程,但我們如果待在原地踏步,供應鏈的轉化不會自動掉到我們身上,必須找出價值鏈的一環,我們才能夠正進入韌性化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怎樣找到這個價值鏈關鍵的一環?其實可以借助SaaS的概念,在如今大數據分析時代,每一個決策都應該是data driven的,做產品開發可以用偏好地圖找出消費者必須滿足的空缺,那企業的策略發展呢? 也可以透過產業分析的研究報告,來提供數據找出有潛力的藍海,逆向思考可以帶來創新但逆向思考並不是盲猜,而是應該有一套完整的目前高成長機會的產業調查,全方位的思考,你會需要一個確認完整的資料庫與一支能為您解讀資訊的團隊,這可以借助國際團隊,我們正在推廣這種新興的服務。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