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G 客戶服務專區 service@e-sinew.com
姚念周
首席顧問

品評的學以致用與用以致學

2013/04/06
回專家觀點列表

人類有一個很奇妙的教育制度,就是從出生到步入社會,總共要受教育近20年,不過在步入社會的一剎那,又把過去20年所學的大多都忘記了。台灣科技大學管理學院院長盧希鵬教授曾說,記得的叫知識,忘掉後變素質,像大家背過論語,現在雖然只記得「子曰」兩個字,但是卻因此有了儒家文化的素質。我們不斷地讀書,也不斷地忘記所讀,但是所累積下來的素質卻是教育的主要目的。 一位CEO工作幾十年後,你千萬不要高估他的知識,但是時更不要低估他的智慧與素質。讓他能當上CEO的,不只是靠知識,更是靠素質。 那麼,素質要如何培養?盧院長覺得有士大夫與學徒兩種途徑。士大夫主張「學以致用」,先學,學會了再想怎麼用,這模式很好,因此大學有人廣修課,因為學的夠廣,希望未來的眼界也夠寬。不過,因為什麼都學,不知學這些要幹什麼,所以就變成興趣缺缺。另一條路徑是學徒制,在做中學,是「用以致學」,先用,覺得不足,才開始學,這種模式很務實,方向明確。不過卻也因為方向太過侷限,不容易放大格局。 我們把盧院長這個檢討模式放到目前國內的感官品評教育上,似乎非常貼切。 首先在學以致用的模式中,各大學的食品系幾乎都有開設感官品評的課程,大部分是選修,多數學生興趣不高,認為並非熱門,這個與先前筆者在大學兼課教感官品評課程時的感受雷同,許多同學把品評當成營養學分,但並未理解未來會如何用,因此學了知識(甚至有些一知半解),但未學應用(當然可能與部份授課老師未連結實務應用有關)。其實,學習必須先要有「用」,學習,必須先要有應用目標,必須先釐清企業應用情境與應用目的。我們應該好好思考如何能讓大學所學的可以變成素質。 再來在用以致學的模式中,許多在職的教育訓練就是典型模式,在工作上發覺有不會的不足的,因此公司送出來學,或因此來自修,根據筆者單位歷年來參與品評訓練班之問卷統計顯示,公司指派參加者佔大多數(約佔七八成),但因為這種指派,牽就於某種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思維模式,不容易從整體格局來思考相關教育訓練的規劃,常常認為上幾天的課就可以學會整套感官品評分析工具,或僅指派少數同仁,要帶動公司團隊,但都忽略了一套制度與成熟工具,需要累積一段時間,需要一個團隊運作,且品評所需要建立的know-how,也不是僅有幾個方法與品評單,不然國際間也不會發展成獨立學科及ISO標準;國際企業也不會因此成立專業部門來執行。我們應該好好思考提升用以致學的真正涵義,要避免再從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角度出發,才能強化競爭力。 也許,我們可以設計一種類似EMBA的模式來結合學以致用與用以致學兩種模式的優點,強化我們感官品評的教育訓練。這也需要一群人的力量才有辦法達成。

如果您想要討論有關感官分析的議題,
歡迎到 linkedin 加入社團一起討論。 https://www.linkedin.com/groups/6721499/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