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G 客戶服務專區 service@e-sinew.com
黃怡菁
執行顧問

外銷美國食品四大扣關(Detention)因素

2016/05/14
回專家觀點列表

美國政府對於進口食品與當地生產的食品,秉持一致的態度,也就是保護美國國民的態度,務必使架上販售的產品符合健康與安全的原則;依此意思來說,輸美食品與美國當地國產食品受到一致的要求,成分合法、標示不被消費者誤解、製程安全。而我們從2010年~2016年間分析美國FDA進口食品的扣關原因,基本上也與此精神相符。目前看到台灣廠商輸美後產品被扣,可分為下列四種主要的原因:

  • 使用禁用之色素、香料、甜味劑。廠商通常甚麼時候會使用到禁用的添加物呢?通常是採購一級加工品後,自行加工或組裝所產生的問題。例如,知名連鎖茶飲,因為要把芒果乾、鳳梨乾與龍眼乾等出到美國,在其茶飲菜單中使用。而這些材料勢必是向其他廠商採購後,與自己的其他茶飲原料一起出貨,但是這些外購的產品中,使用到禁用的色素、或者未標示甜味劑的使用量,都會造成整批產品被扣。可見,是原料的源頭造成。這個問題,在國內知名蜜餞廠也曾出現,有些添加物是台灣許可而美國並不許可使用。所以,產品輸出到目的國,必須先釐清相關成分與添加物之使用狀況是必須的。
  • 產品不符合衛生安全條件。廠商的產品出現在美國海關時,讓海關認為這產品可能組織胺過量、可能鉛過量、可能李斯特菌過量、可能沙門氏桿菌過量、可能髒汙、可能有黃麴毒素......這是很基本的問題,如果我們廠商在產品出口前,更加強產品的衛生安全條件,並且考慮是否會因為海運的過程,導致產品的變化,進而加強產品的包裝或是從製程上調整改善。另外,還有水產品的廠商境內進口者與境外生產者均須符合HACCP,缺一不可。
  • 產品應註冊而未註冊。常溫保存有風險的食品必須針對其製程進行登錄。連國內知名飲料大廠(股票未公開發行),都發生茶飲竟在未登錄的情況下出口。另外一種情形是廠商已完成FCE註冊與SID登錄,但因為產品是代工模式,出給客戶的產品是業務用白色貼標,客戶濫用代工廠的SID號碼,導致代工廠被屢次被要求確認品管資料;或者是客戶出的白色貼標上面的品名與當初登記的品名不同,被FDA判定為未登記,要不然就是生產廠商自認為只是罐型改了一款,所以仍沿用先前的SID號碼。我們必須要有一個概念,產品換了一個成分、一個包裝或是一個製程條件,他都是一個新的產品,必須完成其製程登記。
  • 標示誤導消費者。這一大類,在我們的廠商身上,有許多問題。其一,未提供英文標籤,或者英文標籤未充分解釋自己原來的中文標籤。既然,我們產品要賣到美國本土,我們就應該使用其官方語言為主,或者至少需要準備一個完整的標貼,說明產品標籤上必須具備的項目。最近一家台灣知名健康食品廠商,竟然出貨到美國以全中文標示出貨,整批貨品被以無英文標示扣下來。這項錯誤,雖與他的產品品質無關,卻也暴露了該廠商對於行銷與與消費者溝通的認知能力不足。其二,不當的營養宣稱與醫療宣稱,例如,某素肉廠商宣稱自己的素肉產品具有大豆的種種好處,但未具體說明本產品中含有多少百分比的大豆? 應該是犯了"想當然爾"的迷思。各國對於食品標示都有一樣的執法原則,也就是有幾分證據,說幾分話。並且必須具備科學證據的精神。另外,美國食品標示的原則,對於仿製品是要求產品上必須明確聲明這是仿製品(仿鮑魚、仿肉)。我們雖認為素肉就是大豆做成的素肉,首先,他們沒有"素肉"這個名詞的概念,認為這是仿製肉,而仿製肉不必然是黃豆大豆製品。另外一個產品是茶所製成的錠劑食品,由於宣稱了愉悅食品的宣稱,被判定這是未經核准的新藥,這不是誤會大了嗎?其三,成分標示的方式不洽當,有廠商把sugar 寫成sucrose,但是美國政府,希望廠商把成分標示為一般消費者容易理解的文字與內容,與台灣目前的做法不同。這一點特別提醒大家注意。
  • 最後是致敏物質的標示,這一點在台灣的廠商來說,算是問題較小的部分。另外,還有一些針對特定地區之特定產品的禁令,通常是因為食安事件而產生,因為不是定律,所以這裡暫不討論。

    綜合上述原因分析,廠商如果希望提升產品的競爭力,提高自己對於產品在目標市場國家的合法性的意識,是有必要的。如果一開始就做對,做好,就可以大幅降後續處理的成本,也不用擔心黑名單或其他政治因素的問題。我們在法規註冊或合規服務的過程中,常常會碰到廠商告訴我們,他的朋友有良好的政商關係,或者他的親戚是當地市場國的官員。我們想說的是,買通的成本遠大於合法執行的成本。只有自我升級才是提升競爭力的不二法則。

    歡迎瀏覽 扣關發生的查檢步驟法規相關服務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