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G 客戶服務專區 service@e-sinew.com
姚念周
首席顧問

食品產業如何面對2023的來臨

2023/03/29
回專家觀點列表

本篇亦刊載於食品資訊第313期p20~26

等不及看到下一期最新產業趨勢評析? 歡迎訂閱新世代CEO書院官方line帳號,每個奇數月的第一個週三10:00,進行30分鐘的專家分享,為您話時勢、話趨勢,提供您新方法與新思考。並且每一期提供您3支產業明牌。點擊下面加入好友,傳來一張CEO或準CEO的名片。

加入好友

如果您不是CEO或準CEO,歡迎參加 Sinew早知道頻道

本文開始...

值此送舊迎新的時刻,雖然全球疫情控制似乎進入一個新開端,但大家應該已經感受到全球經濟衰退的訊號,全球正面臨經濟變局,又碰上2023這個水兔年,水可載舟亦可覆舟,詭譎多變,我們該如何面對呢?

全球環境與趨勢

雖然經濟不景氣與通膨可能不是政府願意使用的名詞,但是很明顯經濟就是不景氣,物價上漲就是企業與消費者都在面對的現象。

時代不一樣了,新冠疫情席捲全球至今未歇,拖累經濟發展甚鉅,民族主義與地緣政治(包括俄烏戰爭與中美之爭)影響經濟的能量暴增,地球暖化與氣候變遷影響總體經濟表現,甚至2022年全球科技業可說是歷經了一場浩劫:包括虛擬貨幣崩盤、NFT泡沫化、科技股狂跌、巨頭反壟斷大戰、半導體斷鏈等等。這些都是影響未來趨勢的最大變數,因為經濟的產生就是來自於交易,當各種交易有重重因素阻礙,經濟活力一定下降。

多重因素累加,曾是全球經濟火車頭的中國大陸經濟從其中開始衰退在先(因素包括疫情政策/美國打壓/人口紅利消失/房地產等),接著歐盟經濟下半年明顯衰退(因素包括能源/大陸經濟/勞工/供應鏈塞車等),專家預計經濟霸主美國以升息抵抗通膨後也將經濟衰退(因素包括勞工/原物料/供應鏈塞車/政治等),因此全球經濟衰退已成定局,經濟成長平均2.7%雖仍是正值,但加上通膨,感受就是衰退。當然衰退中仍有抗衰退的模範,倫敦金融時報的專文就曾點名七個脫穎而出的國家,分別是越南、印尼、印度、希臘、葡萄牙、沙烏地阿拉伯及日本(台灣預估成長2.8%不在其列)。

外貿協會董事長黃志芳說現在可稱作為「地緣政治」的時代,象徵舊秩序崩解,新時代開始,必須要有新思維新作為。因此全球產業典範轉移是大勢所趨,宏碁創辦人施振榮從微笑曲線點出國際企業將面臨的困境,他指出產業典範轉移走向垂直分工是大勢所趨,即使是世界最強的半導體公司也擋不住產業典範轉移,那遑論其他產業。既然產業分工是大趨勢,雖然美國因國安問題考量,希望打破全球化的發展,將製造業移回美國本土,但這違反了產業典範轉移的大趨勢,不一定可行,勉強做也會相對較沒效率,競爭力也不足。

在食品產業相關趨勢上,Innova Market Insights(位於荷蘭的全球食品市場研究公司)認為全球下個十年就是[綠色飲食趨勢],綠色包括地球健康(環境)與人體健康兩個主軸,所以綠色食物的永續供應就是主趨勢,圍繞這個主軸,可能衍生的包括植物基、替代蛋白、培養動物蛋白、潔淨標示、永續生產、減碳、減廢、動物福利、環保包材、保健食品、特殊食品、健康零食、功能性成分、新興科技應用等等議題。

歐美環境與趨勢

歐盟因為俄烏戰爭及美元升息等因素,歐盟經濟環境大受影響,已明顯進入經濟衰退,西方世界(歐美)雖然對抵抗俄羅斯及中國大陸有相當共識,但對特定經濟議題,歐盟顯然開始想要走自己的路。美國雖然一直以美元升息作為對抗通膨的手段(聯準會認知即使必須犧牲經濟成長),但全球因此受傷,未必對美國有利,已有部分美國經濟學家提出警告,當全球經濟受損,美國不可能獨善其身,甚至預估美國經濟不景氣將至2024年第一季。

有關於歐美的產業趨勢方面,有專家提出,歐美產業首先希望固守原有的產業規模優勢,但試圖轉向多元供應圈模式,形成多元化供應鏈的風險控制能力,對全球品牌大廠與跨國系統業者來說,如何能韌性供應鏈與培育供應商,是重要課題。加上民族主義概念崛起,國家安全與產業供應鏈安全成為各國優先的決策模式,因此也造成全球供應鏈開始出現解構與重組,在此新決策模式之下,於鄰近市場處建構具一定規模且完整的產業供應鏈,可望逐漸躍居為企業布局策略的主流。

其次則要專研於產業技術領先地位,藉由難以取代的技術領先優勢維持產品差異化,此即我們先前所闡述的核心競爭力,除讓競爭者難以企及外,如何與下游系統客戶保持良好合作關係,如何藉研發持續創造技術領先優勢,並吸引客戶產品採用新技術產品,都是必要關鍵要素。

第三是轉型突圍,不再將營運重心放在原商業模式的主力產業,不打轉於舊有的產業技術,而是將技術研發瞄準如新科技應用等新興市場需求。

最後,消費需求端方面也發生很大變化,以往面對消費市場的大量標準化產品,開始轉向為少量客製化產品,這暗示新的商業模式或新的科技如工業4.0或3D列印等將會是未來趨勢。

此外,歐盟承諾將立法在2027年之後全面禁止籠養並考慮將動物福利加入進口必要條件之一。歐盟碳關稅的啟動對各方企業也是一個壓力。歐盟比美國更重視每個人的消費決定我們的未來的概念-所謂「每一次消費,都是為想要的未來投票」的消費趨勢也將成全球模範。

亞太與大陸環境與趨勢

美歐陸需求減緩,因此衝擊亞洲出口是事實,專家認為製造業是當前全球經濟的最脆弱環節,並將連鎖拖累亞洲成長,美元升息,打擊亞洲新興國家經濟能量也是事實,不過前述抗衰退典範七國中有四個屬於亞洲國家,也顯示亞洲崛起不是空泛口號。實際上,亞洲已成全球最大市場,大陸、印度、東協占全球人口4成強,所謂中產階級的消費力更是全球企業搶攻的重點。

光以德國IFO經濟研究所發表的最新研究報告指出,若德國與歐盟中斷與中國大陸的貿易聯繫,蒙受的經濟損失將是英國脫歐的六倍,遑論整體亞洲,也可見亞洲與全球經濟相互依賴很深。而新加坡金管局(MAS)局長孟文能將景氣低迷的嚴重程度、中期內的通膨軌跡、地緣政治對市場的衝擊、氣候風險對投資組合的影響等四項,列為全球前景遭遇的主要風險。同時建議把南亞和東南亞當作關鍵的成長市場,此與前述抗衰退國家的論點類似。

大陸雖然引起西方國家對其崛起的警戒與美國對抗下實施的制裁,但大陸加速「2025中國製造」進程,有關新創技術已非吳下阿蒙,大陸甚至推動著「2035中國標準」,這些相關的布局都在在強調雙刃效應:信任與韌性。也就是透過中國大陸所信任的廠商,去打造屬於大陸的供應鏈韌性。

兩岸關係緊張確定對台灣沒有好處,除了面臨《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的競爭壓力,也不利外界對台灣資源建立高度信任感,君不見,已有調查顯示,外資目前認為現階段,台灣的不確定性提高很多,我們在其他場合已介紹過,信任這個元素是台灣可以建立價值之所在(連大陸都在談信任這個元素),也是我們的核心競爭力之一。

不要忽視創新科技誘發亞洲消費者的新消費意願,我們看一下國際媒體彙整出的食品相關產業趨勢。首先,亞太的五大趨勢則包括:

  1. 植物基相關產品(原本只以豆漿為主);
  2. 腸道健康相關產品(腸道健康意外地佔據亞太重要地位與全球趨勢不同);
  3. 本地產品(與減碳/社會參與/傳統道地食譜等議題相關);
  4. 多重體驗(因為疫情讓享受食物成為一種需求/喜歡熟悉的產品推出全新的體驗);
  5. 認知在[同一個地球]的價值觀產品(注重環境健康,有高達44%的亞太區消費者認同此價值觀)。

大陸消費者則從植物肉到珍珠奶茶的流行,可以顯示他們對新奇與健康的經驗追求是不停歇的,但大陸消費者並非純衝動購買的,而是會在採購前進行許多產品[研究]的,因此品牌必須與消費者溝通(無論線上或線下),國際專家觀察大陸的食品/飲料產業有五大趨勢,分別是

  1. 健康革命:年輕世代在新冠疫情後,從零食/飲料到即食/速食/代餐,都尋求健康元素;
  2. 她經濟崛起:過去女性主要是家庭的採購者,如今女性更願意採購自己的需求,包括零糖零脂飲料與蛋白棒/代餐等;
  3. 乳替代品:植物奶躍居前排(自2020年成長8倍),除豆漿外還包括燕麥乳、杏仁乳與米漿等,餐飲在一線城市的崛起更助長此一趨勢;
  4. 肉替代品:過去十年,大陸消費者成為肉品的重度消費者,豬肉消費就佔全球近3成(28%),然而多項因素催化下,大陸植物肉的消費快速崛起,光2021年大陸植物肉消費就佔亞太區的70%,全球的53%;
  5. 茶與咖啡的癡迷:茶就像中國人的主食,但咖啡卻成長快速,每年成長率達15%(全球僅2.2%),咖啡的消費者傾向為白領勞工,年齡層20~40歲,居住於較大城市,雖說咖啡崛起,但茶飲料也仍是年年成長,光看這些連鎖茶飲即可觀之。

台灣環境與趨勢

台經院院長張建一已示警,2023年全球經濟負成長的機率滿高,台灣經濟就是下滑的態勢,無論何時可以轉正,很明顯的,過去20年台灣經濟舒適的階段已過,雖然部分虛擬通路、實體通路與餐飲業業績第四季仍成長不錯,但實體經濟跟虛擬數位經濟整體而言都面臨經濟衰退的浪襲,出口訂單下降,連護國神山的電子業都開始有所謂[鼓勵員工放假]的情境,因為台灣的經濟其實就是與國際連動的,包括兩岸。

國際原油與大宗物資價格上漲導致的輸入性通膨,讓所有台灣企業與消費者「很有感」,無論政府是否承認有通膨的存在。IMF對台灣經濟成長預估值是2.8%(雖與全球預估值2.7%同),但因通膨的影響,陷入所謂悶經濟的困境。

此外,台灣企業也面臨的產業轉型趨勢壓力還有兩個,一個是永續轉型,台灣永續治理相關的壓力已出現,這是不可避免的潮流趨勢,但如何在盤查碳足跡後,找到循環經濟的模式,是一大挑戰,需要整體制度面的檢討與步驟導入。第二個是喊了很久的數位轉型,但很多食品企業只是進行了硬體的導入,卻未在制度文化面轉型,使得所謂數位轉型顯現不出效果,實際上,所有的轉型,硬體只是工具,真正的核心在於制度軟體(非電腦程式的軟體),在成員心態、實施制度與組織文化的調整。

從產業趨勢來看,隨全球趨勢影響,投入植物肉的企業不少,但主要應用以西式肉品應用為主,於中式肉品(或在地化的應用)的應用少,仍未引起真正的風潮,也與全球情境相同,目前植物肉與純肉品的感官品質仍有差異,會是後續需要補強之處。此外,培養肉的相關技術,台灣目前仍未有投入,算是落後全球與大陸較明顯的領域。

在clean label方面,既符合消費者需求,也符合永續的潮流,當然越來越多企業投入,但面臨的挑戰也是削減添加物之後,終產品的感官品質能否達到客戶的預期認知與感受,我們在此期間接到不少企業朋友詢問這部分的問題。

至於原本屬於小眾市場的特色風味產品,有更多的小企業開始透過更穩定的生產技術,進入外銷市場,如豆腐乳、皮蛋、鹹蛋、爆爆珠、剝皮辣椒、芋頭酥、乾拌麵、果乾等等,顯示台灣小企業的活力。此外,異國風味(甚至包括大陸流行口味)是目前新產品的方向之一。

在新常態下的台灣消費趨勢變化方面,很明顯的,行動網路應用成為全民新常態(包括銀髮族),因此網購不分老少正夯(即使疫情舒緩),由虛實消費綜合觀察,可以預見的是,行動消費已是未來商機之一,有即時性的優勢,當然,其便利性及安全性仍有可加強之處。整體來說,手機普及化、AI進化、人口少子化、高齡化、不婚晚婚化、消費兩極化…時代在變、環境在變、潮流也在變、價值觀在變。

分析與建議

針對未來台灣經濟發展面臨挑戰,我們央行總裁楊金龍提出三管齊下建議:

  1. 第一為因應去全球化:當前全球供應鏈持續朝韌性安全、綠色永續、新科技投資及區域經濟整合發展,使台灣產業更具韌性。
  2. 第二為因應氣候變遷:政府宜持續布建能源基礎設施;協助企業碳盤查及提升減碳能力,落實ESG,實現永續經營目標。
  3. 第三為因應人口老化:除引進國外人力,提升高齡與女性勞參率外,政府更應該致力縮小學用落差,協助企業導入自動化智慧化,提升人員的工作效能與生產力。

這三項建議看起來主要希望政府提供政策性的輔助,但個人認為企業恐怕要自己多做一些,才有辦法因應,我們相信企業真實的感受就像下面的描述:

[台積電要反應成本,蘋果要創造利潤,兩者的拔河大戰該如何雙贏?市場變小了,成本變高了,與品牌商之間的角力該如何進退拿捏?]

最近大家都在做精實管理,但這比較是cost down的概念(雖然也有可能產出流程創新),但較少value up的部分。相信所有人都理解value up 會比cost down 更是未來的關鍵。所以所謂的會員(點數)經濟、共享經濟、訂閱經濟等等都是我們企業朋友應該納入思考的新商業模式,模式創新往往比技術創新的效益還顯著。另外,疫後經濟復甦中,很多疫後新生活模式,代表消費者行為的改變,有多少企業有針對這些部份去因應其需求呢?

由於篇幅限制,我們在其他活動在行介紹,面對此刻變局最好的mindset(心態)就是面對產業典範轉移,開始起而行!

TOP